细肋钳蛤

Isognomon pern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2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贝壳中等大小,壳较扁平,
壳质较坚厚,略呈长方形或椭圆形,但形状
多不规则。两壳不等,一般左壳较大而较坚
厚,右壳较小而较薄。壳两侧极不等。壳背
缘较直,稍短;前缘较凸,与腹缘形成圆弧
形;后缘有的个体稍凹有的略直。壳顶
小,位于背缘前方,不突出背缘。壳顶前方
和后方无明显的翼状耳;有壳顶下方向内弯曲,形成一个较大的足丝孔,足丝孔略近圆
形。两壳面均呈土黄色,右壳较平,具褐色细放射线,放射线之间有的还有白色细放射
肋,排列甚密。此外,壳面还有极薄脆的同心形鳞片层,鳞片多排列不规则,于壳缘附
近极明显。左壳稍凸,放射纹较明显,多呈黄褐色。贝壳内面,珍珠质部呈银灰色,具
珍珠光泽;其余的部分为棱柱层,一般较大、薄,无珍珠光泽,多呈土黄色,小个体还
有壳表透过的褐色放射纹。铰合面较宽,无铰合齿,一般具有韧带沟6一8个;沟平行
排列,等距离垂直于壳背缘。韧带多呈褐色,位于沟中。闭壳肌痕明显,多呈弯月形,
约位于体中部近背缘。后足丝收缩肌痕较大,近圆形,位于闭壳肌痕的前方,不与闭壳
肌痕相连接。前足丝收缩肌痕位于体前端壳顶下方,不明显。足丝淡褐色,极发达。
软体部 外套亦为简单型,故无愈合点。两外套壁较薄,半透明;外套缘较厚,具
两列触手;触手小,排列整齐;内列触手具黑色色素,尤以近腹缘的为最明显,可能是
由于外套眼的色素细胞存在。鳃较大,前面与唇瓣相接,后端在肛门附近。唇瓣较厚
大,形长,位于口的两侧。直肠较细,穿过心脏,肛门附属物细长。后闭壳肌为弯月
形,较大;后足丝收缩肌较大,近圆形,位于闭壳肌的上部,但不与闭壳肌相连接。足
小,蠕虫状,末端尖,足丝腺发达;足丝褐色,细丝状,较发达。腹脊极瘦小。
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7.0 65.0 11.0
2 53.0 59.0 10.0
3 51.5 59.2 10.5

生物学

暖水性种,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区。营附着生活,以
发达的足丝附着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岩石、石块或珊瑚礁上生活。它在我国南部沿海为
潮间带生物中的常见种。由于其壳表粗糙,常被多毛类的石灰虫科(Serpulidae)、螺旋
虫科(Spirorbidae)等科的种类附着。它们若大量附着,对此贝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。

国外分布

广分布于印度
西太平洋,如马达加斯加岛、印度洋、马来
西亚,澳大利亚及日本南部沿海等。

国内分布

广分布在东南部沿海,如台
湾西部沿海(由台北到高雄),广东闸坡以
南,海南周围沿海,西沙群岛的永兴岛、石
岛、东岛、琛航岛、广金岛、晋卿岛、中建
岛、羚羊礁等(分布图8)

经济意义

在我国南部沿海潮间带生长数量较多,但由于其肉质部较瘦小,故其食
用价值不大。贝壳内面有珍珠层,可利用。贝壳也可做贝扣、烧石灰等。